【投資焦點】五一黃金周旅客激增,香港舖市迎來哪些新機遇?

背景:疫後新高!旅客潮如何重塑香港舖市版圖?

2025年五一黃金周,香港以110萬旅客人次(內地客佔91萬)創下疫後新高,同比增長20%。這波旅客潮不僅是旅遊業復甦的指標,更成為舖市投資的風向標—舊區文化景點、新興打卡地標、生態旅遊路線正快速吸納消費力,推動租金與業態轉型。以下從投資者角度,解析三大關鍵趨勢與商機。

一、舊區重生:文化流量如何轉化為「真金白銀」?

  1. 特色街區租金跳升,投資回報率看漲
    內地旅客對「老香港」情懷的追捧,令中環街市、嘉咸市集、廟街等舊區景點人流激增,有望帶動周邊商舖租金上漲。而尖沙咀、銅鑼灣等商圈因人流密集,珠寶店與潮牌店假期生意額亦有同比增長。而西貢碼頭因生態旅遊興起,海鮮乾貨攤販與餐廳生意額翻倍,顯示舊區商業潛力正在釋放。
  2. 文創與體驗式消費成新寵
    旅客除了鍾愛奢侈品,亦青睞本土文創商品與「打卡經濟」。例如,大熊貓主題周邊產品熱銷、懷舊糖水店翻紅,甚至酒店推出「城市漫步指南」吸引深度遊客。這類業態不僅提升客單價,更延長旅客停留時間,為商舖創造持續收益。

投資啟示:舊區活化項目(如中環街市改造)周邊舖位需求大增,建議關注政府保育政策支持區域,並鎖定具文化IP潛力的商戶進駐。

二、新興地標:打卡熱點如何帶動「周邊經濟圈」?

  1. 啟德體育園成吸金引擎
    2025年新開幕的啟德體育園已成為旅客必訪地標。周邊商舖受惠於演唱會、美食嘉年華等活動人流,餐飲與零售業績顯著提升。例如,啟德園區內美食市集單日營業額突破百萬,顯示大型基建的「磁吸效應」。
  2. 生態旅遊路線催生「隱形金礦」
    超過40%旅客首選生態遊,西貢地質公園、大澳漁村等路線周邊,海鮮乾貨攤販與特色餐廳供不應求。政府更優化交通配套(如增設接駁小巴),進一步打通消費鏈。

投資策略:緊跟政府「無處不旅遊」政策,優先佈局新地標周邊1公里內舖位,並引入體驗式業態(如快閃店、互動展覽),最大化客流變現。

三、數位轉型與政策紅利:如何提升舖位「含金量」?

  1. 智慧旅遊助攻,線上引流線下消費
    香港旅發局聯手1500家商舖推出電子優惠券,並透過KOL直播、官方旅遊App導流,成功將線上流量轉化為實體消費。例如,海洋公園大熊貓直播吸引旅客到店購買周邊商品,顯示「數位行銷+實體體驗」的雙重效益。
  2. 政府12億港元注資,打造長期利好
    2025年旅發局獲撥款12.3億港元,重點推動「文旅融合」與盛事經濟(如藝術展、國際賽事),預期帶動舖市需求持續增長。

風險提示:需留意旅客消費力分級趨勢—大眾化餐飲與平價手信店表現優於高端零售,建議投資者聚焦中低租金、高周轉率的業態。

結論:舖市投資者必抓的三大關鍵詞

  1. 文化賦能:舊區活化與IP化經營是租金增值核心。
  2. 基建紅利:緊跟新地標與政府交通配套,搶佔人流入口。
  3. 數位槓桿:善用線上導流與支付工具,提升舖位坪效。

五一數據已證實,香港舖市正從「流量經濟」邁向「留量經濟」。投資者若能把握文旅融合與政策導向,將在這一波復甦潮中搶佔先機。

(數據來源:香港旅發局、中原工商舖、新華網)

Blog
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