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國際局勢日益緊張,中美兩國在經濟、科技、貿易等領域的矛盾不斷升級。2025年,中美貿易戰再度爆發,雙方相繼推出新一輪關稅與出口限制措施,對全球供應鏈與國際貿易造成深遠影響。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經濟角力中,香港作為中西之間的橋樑,其特殊的地位令其既面臨挑戰,亦蘊藏機遇。本文將探討在中美貿易戰升溫的背景下,香港商舖及零售業是否能從中得益。

背景分析: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與範圍
中美貿易戰始於2018年,當時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,中方亦作出反制。至2025年,兩國矛盾延伸至高科技產業、金融服務、供應鏈安全等領域,經濟對抗全面升級。關稅再度提高、出口管制加強、供應鏈轉移提速,成為新一輪貿易戰的核心特徵。
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中國與美國本土的企業,也波及整個亞太地區,特別是香港這個長期依賴貿易與跨境消費的城市。
香港的獨特優勢與角色定位
香港雖然是中國的一部分,但在“一國兩制”框架下,擁有獨立關稅區地位,是全球少數實行自由貿易、低稅制與資本自由流通的經濟體之一。
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,香港具備以下幾個潛在優勢:
- 金融服務平台:香港的外匯市場、資本市場可為企業提供避險工具。
- 物流與供應鏈服務樞紐:結合科技與設施優勢,提供高效、合規的轉運與倉儲服務。
- 消費與零售橋樑:香港作為購物天堂,能吸納中國與東南亞遊客,轉化為本地零售增長動力。
商舖與零售業的潛在得益
- 轉口貿易帶動零售物流需求
在貿易戰背景下,企業為避開高關稅,可能會將貨品先運至第三地再轉口至目的地。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物流樞紐,其轉口貿易將因而受惠,從而帶動相關的零售與倉儲需求。
不少零售商同時經營貿易代理與批發,例如電子產品、化妝品、奢侈品等,這些商品在中美雙方均有需求。在直接貿易受阻的情況下,香港可成為中美貿易的“緩衝區”。 - 本地消費回流與內需提升
高關稅將推高進口商品價格,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商品,如電子產品、服飾、食品等。消費者可能會轉向本地品牌或亞洲地區替代品,對香港零售商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機會。
此外,若中方限制國民出境消費或針對某些國家實施消費限制,則有助於高端消費回流
至香港。香港的奢侈品市場、免稅購物優勢以及良好的售後服務,將使其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首選目的地之一。 - 品牌代理與電商平台發展
中美貿易戰將導致跨國品牌重新調整在亞洲的代理策略。部分美資品牌可能將亞太區總部或物流中心從內地轉移至香港,以維持與亞洲市場的聯繫。這將帶動品牌代理業務與零售業的整體發展。
潛在挑戰與風險
儘管存在機遇,但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亦不容忽視,特別對零售業來說,挑戰主要來自以下方面:
- 商品成本上升與價格壓力
受制於高關稅與供應鏈限制,不少進口商品將面臨成本上升。不論是直接從美國進口,還是透過轉口途徑,最終成本都將轉嫁至消費者身上。這對價格敏感型產品(如快消品、日用品)特別不利,可能導致銷量下降。 - 消費信心受損
貿易戰往往伴隨經濟不穩與就業市場波動。若大環境不利,消費信心將受到打擊,消費者會傾向節省開支。特別是中高端產品零售商,將面對銷售疲弱的局面。 -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
中美對抗加劇亦可能令香港捲入政治風波。若西方國家認為香港在中方角色中過於積極,或利用香港作為規避制裁的跳板,香港可能會被納入制裁名單或限制金融交易,對整個零售與貿易生態構成打擊。
結語:危中有機,靈活應對
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溫,無疑為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,但對於香港而言,亦是一場“危中有機”的考驗。作為自由經濟體與國際貿易港,香港的靈活性與適應力將成為其在風暴中立足的關鍵。
對香港商舖與零售業來說,誰能在不穩定中找出新商機、誰能最快適應市場變化、誰就能在這場國際經濟風暴中生存下來,甚至逆勢而上。透過創新、策略調整與市場多元化,香港商界仍有機會在中美貿易戰中開拓新天地,實現轉型升級。
最新市場資訊
1. 2025年2月訪港旅客達3, 667,671人次,即平均每日約130, 988人次。
(資料來源:香港旅發局)
2. 2025年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294億元(臨時估計),較2024年同月下跌13.0%。2025年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較2024年同月下跌15.0%(臨時估計)。
(資料來源:統計署)
3. 2025年2月私人零售業樓宇租金指數持平,報161.0,而售價跌幅輕微,報381.2。
(資料來源:差餉物業估價署)